超材料降噪新突破!
首页 » 资讯中心 » 企业动态 » 超材料降噪新突破!

超材料降噪新突破!

浏览数量: 0     作者: 本站编辑     发布时间: 2025-03-26      来源: 本站

询价

["wechat","weibo","qzone","douban","email"]

近日,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陈延峰教授、卢明辉教授团队,在Electric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以"New trends on noise reduction for power grid by acoustic  metamaterials"为题的综述论文,本文介绍了不同声学超材料在吸声、隔声、振动控制方面的物理机制和最新发展情况,并简要描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设计方法。最后讨论了声学超材料在电网设施设备降噪方面的潜在应用。


微信图片_20250326165930



未来电网或将“静悄悄”


微信图片_20250326165935

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电力需求激增,变电站、变压器等电网设施产生的噪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。低频噪音(400Hz以下)穿透力强、传播距离远,传统吸音材料难以有效应对,居民投诉频发。如何突破技术瓶颈,实现“轻量化、低频高效”的噪音控制?声学超材料的兴起,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。



传统降噪为何“力不从心”?


目前电网设施主要依赖吸音棉、隔音罩等传统材料(图1),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短板:

图片

(图1)

  • 低频吸收差:多孔材料依赖粘滞热效应,对低频声波吸收效率低。
  • 笨重且安全隐患大:隔音结构需增加质量(遵循“质量定律”),导致设备散热困难、加速老化,甚至引发火灾风险。
  • 维护成本高:大型隔音屏障建设复杂,后期检修难度大。



声学超材料:颠覆传统的新星



声学超材料通过微观结构设计,而非依赖原材料特性,实现“以小控大”的声学性能。其核心优势包括:

  • 超薄低频吸音:厚度仅为波长1/50的结构即可高效吸收低频声波。
  • 打破质量定律:轻量化设计下,隔音性能远超传统材料。
  • 防火耐腐蚀:可选用金属、陶瓷等材料制造,兼顾安全与耐用。



三大“黑科技”结构




1、薄膜型超材料(图2)


图片

(图2)


通过薄膜与空气腔共振,在特定频率(如312Hz)实现近乎完美的吸声效果。例如,南京大学团队设计的复合薄膜结构,厚度仅15mm即可高效吸收312Hz频点处声波。


2、亥姆霍兹共振器(图3)


图片

(图3)


利用腔体共振原理,精准吸收目标频率噪音。通过调节颈部长度或形状,可灵活控制共振频率,甚至实现宽带吸声。

3、法布里-珀罗谐振器(图4)

图片

(图4)

折叠通道设计延长声波路径,在超薄厚度下(如17mm)吸收低频声波,结合深度学习技术,可定制宽带吸声结构。



从“隔音”到“减振”:超材料的全能应用



除了空气传声控制,超材料在结构振动抑制领域同样大放异彩:

  • 声子晶体通过周期性共振单元形成“禁带”,阻隔低频振动传播。
  • 主动调控:引入压电材料,通过外部电压实时调节隔振频率,适应复杂工况。


例如,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团队设计的蜂窝夹层结构,解决了传统蜂窝板低频隔音“盲区”,平均隔声性能提升30%。




AI助力:超材料设计的“加速器”


传统设计依赖试错法,耗时费力。如今,深度学习正颠覆这一流程:



图片


  • 卷积神经网络(CNN):快速生成超薄 吸声结构,38.6Hz超低频噪音也能“一键消除”。
  • 串联神经网络(TNN):从目标性能逆向推导材料参数,实现“按需定制”。


南京大学团队利用AI设计的层状超材料,在50-600Hz频段内隔声性能提升显著,验证了智能化设计的巨大潜力。




未来展望:让电网“静音”成为可能



声学超材料有望直接替代传统隔音层,或与设备结构融合(如散热片内置共振单元),实现“源头降噪”。其轻量化、可定制化特性,将大幅降低变电站设计难度,缓解城市规划矛盾。

随着材料科学与AI技术的结合,未来或将诞生电磁-声学多功能超材料,为电网设施提供更全面的“静音护盾”。



免费咨询热线

025-85890989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南大科学园智慧园1号楼 

关于我们

核心技术

产品中心

解决方案

版权所有 © 2024 南京华秦光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| 网站地图 | 隐私政策
网站设计:晶点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