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陈延峰教授、卢明辉教授团队,在Electric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以"New trends on noise reduction for power grid by acoustic metamaterials"为题的综述论文,本文介绍了不同声学超材料在吸声、隔声、振动控制方面的物理机制和最新发展情况,并简要描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设计方法。最后讨论了声学超材料在电网设施设备降噪方面的潜在应用。
目前电网设施主要依赖吸音棉、隔音罩等传统材料(图1),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短板:
(图1)
声学超材料通过微观结构设计,而非依赖原材料特性,实现“以小控大”的声学性能。其核心优势包括:
1、薄膜型超材料(图2)
(图2)
通过薄膜与空气腔共振,在特定频率(如312Hz)实现近乎完美的吸声效果。例如,南京大学团队设计的复合薄膜结构,厚度仅15mm即可高效吸收312Hz频点处声波。
(图3)
利用腔体共振原理,精准吸收目标频率噪音。通过调节颈部长度或形状,可灵活控制共振频率,甚至实现宽带吸声。
3、法布里-珀罗谐振器(图4)
(图4)
折叠通道设计延长声波路径,在超薄厚度下(如17mm)吸收低频声波,结合深度学习技术,可定制宽带吸声结构。
除了空气传声控制,超材料在结构振动抑制领域同样大放异彩:
声学超材料有望直接替代传统隔音层,或与设备结构融合(如散热片内置共振单元),实现“源头降噪”。其轻量化、可定制化特性,将大幅降低变电站设计难度,缓解城市规划矛盾。
随着材料科学与AI技术的结合,未来或将诞生电磁-声学多功能超材料,为电网设施提供更全面的“静音护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