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声融合检测技术
首页 » 核心技术 » 光声融合检测技术
光学与声学融合的检测技术
声学可视化技术
• 声像仪主要是由按照一定阵型排列的麦克风阵列组成;
• 通过不同通道麦克风接收信号的相位调整,可以只接收聚焦于某一点的局部声音;
• 将声音接收的聚焦点在待测物体上扫描,即可得到物体声场的强度分布,即为声像图。
• 麦克风阵列接收声波信号进行相位分析,通过波束形成算法确定声源的位置; 
• 通过“光声融合”技术实现声场图像的可视化,更直观地显示声源的位置和分布情况。
• 实时监测噪声分布、故障位置,同时可提供音视频回放,频谱分析以及特征识别等功能;
技术优势
• 可代替人工检测,高效、成本低 
• 更强大的危险环境和工业环境适应性 
• 可抑制低频环境噪声的干扰 
• 更高的监测灵敏度,适用于早期故障预判 
• 更便捷的安装方式,更快捷的响应速度 
• 远距离、非接触,且无需校准,即插即用 
• 强大的检测普适性,适用于各种气体检测和放电检测
矢量声学传感技术
• 不同于换能式的传声器,声质点振速传感器是利用声波对热场的扰动来进行传感 
• 温度差变化会引起与之成比例的电阻变化,利用惠斯通电桥对该电阻差值进行检测而得到空气流的震荡速度,即声质点振速
技术优势
• 可直接测量声质点振速,实现声源定向探测 
• 以更小的阵列和通道数目获取到更多的声场信息,成本显著降低,便于系统集成 
• 天然“8”字型指向性,屏蔽其他方向噪声干扰 
• 0.1Hz – 10kHz超宽检测带宽,80dB超高信噪比 
• 无机械振动元件,可靠性和灵敏度高,可实现细微感知
√ 带 宽:0.1Hz – 10kHz 
√ 信噪比:80 dB @ 1 kHz 
√ 指向性:‘8’字型指向,凹点 -77dB @ 1kHz
技术对比
  信噪比高 更低频 近场更灵敏 通道数目更少 陈列体积更小
矢量 80db 1Hz 矢量-通道数目更少 矢量-陈列体积更小
传统标准 ~65db 100Hz 传统标准-通道数目更少 传统标准-陈列体积更小
激光测振技术
• 激光入射到振动物体表面,产生反射光; 
• 物体表面振动引起反射光的多普勒频移(多普勒效应); 
• 多普勒频移Δf与物体的振动速度v成正比:Δf = 2*v/λ; 
• 利用光学干涉技术,获得激光的多普勒频移,得到物体振动速度、位移。
激光测振仪原理图
激光测振仪原理图
光学干涉技术
光学干涉技术
系统组成
16-嵌入式
嵌入式软件
16-上位机
上位机软件
技术优势
• 非接触式检测,检测带宽大,可实现全频段覆盖 
• 超强技术核心能力,纳米级检测振幅,微米级定位精度 
• 超远距离,可实现长达300m的检测 
• 一体化集成,可拓展、可按需定制 
• 强大的应用广泛性,极高频超声测量,不受温度限制,稳定可靠的抗电磁干扰能力
• 振动场、超声场扫描快速成像 
• 更宽阔的检测范围,振动速度、位移以及加速度均可检测
对比项目 加速度振动计 涡流振动计 视觉振动仪 激光测振仪
实物图 加速度振动计 涡流振动计 视觉振动仪
接触方式 接触式 非接触式 非接触式 非接触式
检测带宽 DC-20 kHz DC-10 kHz DC-5 kHz DC-1 GHz
可检测振幅精度 0.1 μm 0.1 μm 100 μm <0.001 μm
定位精度 毫米级 毫米级 毫米级 微米级
最大检测距离 < 20 m < 20 m < 100 m ~ 300 m
待测物温度范围 <100℃ <180℃ 不限 不限
抗电磁干扰
附加质量
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
激光超声:利用激光激励和探测高频超声波的无损检测技术
技术优势
• 激光的高精度、高自由度
• 可进行3D成析成像 
• 超声的穿透性、多参数检测和物理参量感知 
• 既具备超声检测的高精度,同时又兼顾光学检测非接触的优点
• 可高速在线监测,可实现极端条件下的原位检测
实现功能
涂层/薄膜的厚度检测
薄膜的厚度检测
纳米薄膜的厚度分布
内部缺陷分析
内部缺陷分析
金属3D打印的内部孔洞缺陷成像
显微组织(晶粒度/织构取向)
显微组织
金属材料的晶粒取向检测
弹性模量检测
弹性模量检测
CuSn薄膜的弹性模量纵深检测
残余应力分析
残余应力分析
表面强化处理后的残余应力纵深检测
原位、在线监测
原位、在线监测
激光加工过程中的在线质量监测

免费咨询热线

025-85890989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南大科学园智慧园1号楼 

关于我们

核心技术

产品中心

解决方案

版权所有 © 2024 南京华秦光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| 网站地图 | 隐私政策
网站设计:晶点信息